双耳旁的笔顺

双耳旁的笔顺是横撇弯钩、竖。

正确的写法是先写横,再写撇,再写弯钩,最后写竖。要注意双耳旁和走之底不是同一个笔画,双耳旁的笔画是横折弯钩。

双耳旁的字有部、阳、院、陈、阴、郊、邓、队、阵、阶、邮、陪、郑、邻等。

阝是一个汉字偏旁,俗称软耳刀、双耳旁、双耳刀,猫耳旁,耳朵旁,在左为左耳刀或左耳旁,在右为右耳刀或右耳旁,各地区名称不尽相同,看似人的耳朵,实际上与耳并无关系。

左耳刀由阜字变形而来,阜字本义为土山,故从左耳刀的字,本义多与山地、地形相关,如陵、陡、险、陆、阴、阳等。右耳刀由邑字变形而来,邑字与城市有关,故从右耳刀的字,本义多与城镇、地名相关,如都、郊、邦、郡、郭、郑等。

偏旁与部首的区别

1、偏旁是从造字构形的角度定义的,习惯上有左偏右旁的说法,这是采用两分法对汉字进行结构分析得出的认识。由于汉字结构复杂,许多汉字并不是左右结构的,所以不再区分左右,一律称之为偏旁。

2、部首是从应用功能的角度定义的,许慎编写《说文解字》时,根据汉字的形义关系排列汉字。他把含有相同表意成分的字排列在一起,并把这种排字方法叫做分别部居。每部第一个字就是部首。可见,部首也是偏旁,是用来作为排列和检索汉字依据的特殊偏旁。部首一定是一个字的偏旁,但是一个字的偏旁不一定是部首。

阝的笔顺笔画

“阝”是汉字中常见的部首.为了区别“卩”偏旁,教学中我们把它称作“双耳旁”或“双耳刀”.“阝”在合体字中又分作左右偏旁,于是,我们又进一步细分为“左耳旁(刀)”和“右耳旁(刀)”.

这些称呼至少已有几十年了,国人已习以为常.但是,我们从汉字科学和科学识字的角度看,不能不说这些称呼是不科学的,并且还严重影响了识字教学的效率.

大家都知道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根据汉字的这个性质,我们看到,所谓的“双耳旁”、“左耳旁”、“右耳旁”仅说明了“阝”之“形”像“耳朵”,并没有教给我们其形、音和义是什么.因此,我们应该追问:“阝”为什么写成此形?音读作什么、义又是什么?它作部首在构字中起什么作用?

汉字学告诉我们,“阝”跟“耳朵”的形、音、义毫无关系.

先说左“阝”.它的音、义是“阜”(fù),形是“阜”形的变体写法.

“阜”的本义是土山,引申泛指山,如“阜积”(堆积如山),“阜陵”,“山阜”.作左偏旁时,小篆写作“阜”形,隶书有的写作了“阝”,楷书都写作“阝”.

左“阝”(阜)是山,故在构字中多表示山义,如“阳”是山南面,“阴”是山北面;“防、阻、限、隔、障”皆因有山;“险、陡”均指山形;“陶”表示制陶是取山土为料;“隧、陷阱”是对山的改造利用;“陪”本指重叠的土堆,引申为伴随、陪伴;“阿”(ē)是大山,引申指大山弯曲处,山的“弯曲”又被用来比喻人的屈从迎合,如“阿谀奉承”、“刚直不阿”;“陈”本是古地名,即宛丘,故从“阝”,地处今河南淮阳县,周朝封有陈国,后也用作姓氏.左“阝”与有“山”义的字关系如此紧密,难怪元代有人称其为“侧山旁”.人在上下山时常在山坡边挖脚窝作台阶,所以左“阝”在有些字中表示上山下山、台阶等义.如“陟、降”是步行上山和下山;“陵”本指登山,引申为大土山,如“山陵”;“阶、除、陛”都指台阶;“陆”是高平地;“隆”本是高地,引申为凸起、隆起;“坠、陨”都指从高处落下(左“阝”由高山引申为高).

再说右“阝”.它的音、义是“邑”(yì),形是“邑”的变体写法.

“邑”的本义是人群聚居的地方,引申泛指一般的城镇,进而特指古代的封地、国都.作右偏旁时,金文、小篆都写作“邑”形,隶楷书时,作意符多写作“阝”,如“邦、邻、郡、都、郭、邯郸、鄙”,作声符则写作“邑”,如“悒、挹、浥”.

右“阝”(邑)作意符时,所从字与地域、地名、城郭、古代诸侯封国等义有关,如“邢、邓、郑”本是古代诸侯封国名,“邱”是古地名,后都用作了姓氏;“那”本是西夷国名,音nuó,后假借作指示代词,音nà,多为远指,与“这”相对;“邦”本指古代诸侯的封国,《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引申泛指国家,如“邻邦”,“友邦”,“邦联”.“邯郸”是城市名;“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都”的本义是大城市,如“都市”;“郊”本指古代都城以外、百里以内的地方,引申泛指城外,野外,如“郊区”;“郎”本是春秋时鲁国某地名,故址在今山东鱼台县东,后来通“廊”,指古代帝王廊殿下的近侍之臣,有侍郎、中郎、郎中等,通称为“郎”,汉魏以后又成为对青年男子的称呼;“部”本是汉代的地名,地域约在今甘肃省天水、清水、秦安、两当、礼县、徽县等一带,引申指古代划分出的地方行政区,进而引申泛指分出的一部分、部门,如“部落”,“部队”,“局部”,“财政部”,“门市部”.“邮”原指古代供传递文书的人食宿、更换车马的驿站,引申指递送函件的人,又引申作动词:递送,如“邮递”,“邮寄”;“邻”本是周代的一种居民组织单位,《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引申指住处接近的人家,如“邻居”,“邻里”,又引申指邻近的,接近的,如“邻国”,“邻县”,“邻座”.

“鄙”的本义是郊野收藏谷物的地方,后来引申为边远的地方,即边邑,如“边鄙”,“蜀之鄙,有二僧”(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边远地区大多闭塞落后,故引申为见识少,如“鄙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即《曹刿论战》).“鄙人”原指边鄙之人,引申为鄙陋之人,见识短浅者,进而引申为谦词,如“鄙人”,“鄙见”.“鄙陋”者易被人轻视,看不起,又引申为轻蔑,如“鄙视”,“鄙夷”.

上面解析,说明部首“阝”实是“左阜右邑”,跟“耳朵”实在是没有一点关系.我们称它为“双耳朵”、“左耳朵(刀)”、“右耳朵(刀)”也实在有些多事.如此称呼,据说是为了小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这可真是好心办错了事.从汉字教学的效果说,学生掌握了“双耳朵”的写法,能算是“理解和掌握”了“阝”部首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最多只能算是会写“阝”的“形”了,距离“理解和掌握”(其音义)则还差得远呢.特别是,部首具有将汉字形义归类而集中识记的极大功效.据《现代汉语常用字表》,阜(左阝)部中的字有36个,邑(右阝)部中的字有14个.如果师生们掌握了“阝”部首的形音义,再理解和掌握这两个部首中的50个字,就容易多了,识字效率也就高了.可是,现在师生们把“阝”理解为“双耳朵”,这样,学习50个部中字就只能毫无意义、毫无联系地一个一个地认记,这不但苦了小学生,也严重影响了识字教学的效益,因为,师生们不理解这两只“耳朵”与部中字有什么关系,这50个字为什么只长有一只或左或右的“耳朵”.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怕小学生不易学懂“阝”部首的形音义而教以“双耳旁”,真是低估了小学生的智力.看古代的识字教学,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意思是,周朝礼制规定:(统治阶级的)儿童八岁就要进入小学学习,保氏先要教的就是“六书”.周朝识字教法的具体情况如何,现在还有争议,但根据许慎的说法,东汉时用“六书”教儿童识字应该是确实的.古时的儿童就能学懂“阝”的形音义,现在儿童的智商普遍高于古代儿童,认知汉字形音义的能力应该更强,学得应该更容易.又据笔者与港台小学语文教师的交流,香港台湾的小语教学就是将“阝”称作“左阜右邑”,并且长期如此,没有小学生听不懂和掌握不了之说.港台小学生能学懂,大陆儿童就不行吗?再据笔者近二年在厦门前埔南区小学和集美小学与一些教师做的多次试验,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对“左阜右邑”的认知不但没有困难,而且兴致很高.实践还证明,试验班的学生在进一步识记“阝”的部中字时比非试验班的学生还要容易得多,快得多.

由此观之,将“阝”称作“双耳朵(刀)”,源自对当代儿童的素质了解不够.我们完全可以将“阝”的科学称谓,即“左阜右邑”,用在识字教学中.

阝的笔顺:

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

阝拼音:fǔ

笔画数:2

部首:阝

《阝》的解释:

同“阜”。用作偏旁。俗称“左耳刀旁”,又称“左包耳”。

阝双耳旁的字有:

部、阳、院、陈、阴、郊、邓、队、阵、阶、邮、陪、郑、邻、防、阻、障、附、险、陵、隆、隔、降、郎、随、际、除、陆、陡、陷、鄙、限、隙、陶、郁、陌、阪、陛、陋、郭、陕、邦、阱、鄂、隧、隅、郝、阡、陇、隳、隘、邛、邺、隍、隰、隫、郅、陬、隌、邔、隑邢、阫。

阝的释义:

阝是一个汉字偏旁,读音为fǔ。俗称“软耳刀”、“双耳旁”、“双耳刀”,在左为“左耳刀”,在右为“右耳刀”,看似人的耳朵,实际上与“耳”并无关系。

左耳刀由“阜”(fù)字变形而来。“阜”字本义为土山,故从左耳刀的字,本义多与山地、地形相关,如“陵”、“陡”、“险”、“陆”、“阴”、“阳”等。

右耳刀由“邑”(yì)字变形而来。“邑”字与城市有关,故从右耳刀的字,本义多与城镇、地名相关,如“都”、“郊”、“邦”、“郡”、“郭”、“郑”等。(即左阜右邑)

本文来自作者[恨蓉]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taplesadv.cn/ds/30252.html

(315)
恨蓉的头像恨蓉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恨蓉的头像
    恨蓉 2025年09月10日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恨蓉”

  • 恨蓉
    恨蓉 2025年09月10日

    本文概览:双耳旁的笔顺是横撇弯钩、竖。正确的写法是先写横,再写撇,再写弯钩,最后写竖。要注意双耳旁和走之底不是同一个笔画,双耳旁的笔画是横折弯钩。双耳旁的字有部、阳、院、陈、阴、郊、邓、...

  • 恨蓉
    用户091011 2025年09月10日

    文章不错《双耳旁的笔顺》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泰博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