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称王进喜为铁人

王进喜:油田铁人

王进喜,甘肃玉门人,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1956年加入中国***。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气概,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一面火红的旗帜。王进喜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被誉为油田铁人。1959年,王进喜在全国“群英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王进喜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王铁人为发展祖国的石油事业日夜操劳,终致身心交瘁,积劳成疾,于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仅47岁。他留下的“铁人精神”和“大庆经验”,成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1964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 王进喜,1923年出生于甘肃玉门亦金村。6岁时因家贫,用棍子拉着双目失明的父亲沿街乞讨,8岁时给有钱人家放羊。1938年他进玉门石油公司当徒工、干活时被砸伤了腿,被厂主赶出大门,伤好后才顶了别人的名字混了个差使。当时,玉门油矿的美国技帅垄断了采油技术,王进喜在矿里干了十几年没有上过一次钻台,没有摸过一次石油钻机的刹把。他作为一个干杂活的穷工人,多少年里连铺盖卷也没混上,盖的是破羊皮,铺的是稻草。

新中国成立后,王进喜当上了国营甘肃玉门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三大队的石油工人,副司钻,1956年升任1259钻井队队长,同年加入了***。当时中国的钻井技术还很落后,他提出了“月上千,年上万,钻透祁连山,玉门关上立标杆”的口号。在1958年,他领导钻井队创造了月进尺5OOO米的全国纪录,成为中国中型钻机最高标杆单位,荣获“卫星井队”红旗,被命名为“钢铁井队”。

那时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以禁运方式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而我们的国产石油量又很少,中国政府每年人得不拿出极其有限的外汇从苏联进口油料。50年代末经济进入困难时期,中苏关系已开始紧张。1959年王进喜到北京参加群英会,看到北京街头的公共汽车因缺油背着煤气包,作为采油工人的他,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时因在黑龙江发现了大庆油田,中央决定抽调力量展开石油大会战。王进喜从玉门油田率领1205钻井队赶到当地的马家窑,于1960年4月14日经苦干五夜五夜后,大庆第一口油井开钻,不久即喷出原油。

第一口油井打好之后,王进喜的腿被滚落的钻杆砸伤,他却顾不上住院.拄着拐杖缠着绷带连夜回到井队。第二口油井在即将发生井喷的危急时刻,没有重晶石粉,他当机立断用水泥代替。当时由于没有搅拌机,水泥沉在泥浆池底。王进喜便扔掉双拐,纵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在他的带动下,工友们也纷纷跳进入。经过三个多小时,井喷被制服,保住了油井和钻机,工进喜身上却被碱性很大的泥浆烧起了大泡。房东老大娘见他连续几天几夜奋战在井场没有回来,就感慨地说“王队长真是个铁人啊!”从此“王铁人”的名字传遍了油田,并通过新闻媒介的宣传响彻了全中国。

1964年,王进喜出席了第三次全国人大会议,受到毛主席的接见。1965年他任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总指挥,1966年领导钻井队创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1969年4月在党的“九大”上,他以工人代表身份当选中央委员。1970年4月,王进喜在玉门参加石油现场会回到大庆之后,经医生检查确诊是胃癌晚期,11月15日在北京去世,时年47岁。

背景

■除了“铁人”,他还有一个“工人工程师”的称号,他们总结出的“三老四严”等制度成为当时全国工业系统学习的榜样

以王进喜为代表的新中国石油工人,由苦难的旧社会解放出来,在新社会里表现出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据大庆油田负责人宋振明说,王进喜率领的12O5钻井队在1953年到1959年7年间,共完成钻井进尺71000米,等于旧中国1907年到1949年42年钻井进尺的总和。

从1960年6月1日大庆运出第一批原油,到3年之后大庆油田会战结束,中国石油结束了用“洋油”的时代,实现基本自给。毛主席非常高兴,于翌年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尽管这是在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上的一种尝试,但是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人的奋斗精神仍是永远值得学习的。

王进喜在技术上也肯于钻研,他曾带领伙伴用40年代的老钻机,克服技术上的困难,打出全油田第一口斜度不足半度的直井,创造了用旧设备打直井的先例。他与工友们发明了钻机整体搬家、钻头改进、快速钻井等多项技术革新,对改进钻井工艺技术做出突出贡献,被油田党委授予“工人工程师”的称号。王进喜等人的经验和做法有很多成了油田的规章制度。如“三老四严”(即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和“回访”制度等,还在全国工业系统推广。

故事

■缺少拖拉机、吊车,就用绳子、撬杠把60吨的钻机一寸一寸地运到井场;没有水罐车,他带领工人硬是用脸盆端来了几十吨水开了钻

石油,相当于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血液。在旧中国,外国人给中国扣上“贫油”的帽子。全国解放后,虽然李四光等地质学家从理论上认定中国有较多的石油资源,但在物质条件极差的情况下要进行钻探和开采仍是难而又难。50年代前期美国石油年产量达3亿吨,中国的石油年产量不过10O万吨。身为石油工人,王进喜等英雄的中国工人,正是在这种为国争气的背景下,投入了如同军事斗争一般的石油大会战。

在玉门油田的一段时期,很多钻机因为没有钻头而停钻。当时还没有国产钻头,靠进口来不及,王进喜便组织青年突击队从废料堆里找到许多旧钻头,架起大锅煮去油污和泥沙,擦去锈,修修配配,拼装成可用的钻头,用了半年打了5口井,给国家节省了开支,又不耽误生产,经验在全油田推广。

王进喜刚到大庆时,脚下荒原一片,朔风呼啸,滴水成冰,吃的是苞米面炒面,住的是四壁漏风的马棚。没有公路,吊车、拖拉机不足,设备在火车上卸不下来。他当时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带领全队30多个人用绳子拉,撬杠撬,木块垫,将60多吨重的钻机一寸一寸地运到井场。打井需要水,可当时没有水管线,没有水罐车,为了抢时间他决定用脸盆端。有人说这是“瞎胡闹”,没见过哪个国家端水打井。他说:“有,就在中国。”他表示,就是尿尿也要让机器动起来。硬是用脸盆端来了几十吨水开了钻。他与工人们日夜奋战在井场上,饿了就啃几口冻窝头,困了就躺在钻杆上睡一觉,他率领的1205钻井队被誉为“硬骨头钻井队”。

■工人们说,你就是把王铁人的骨头砸碎了,也找不出半个“我”字

“铁人精神”是什么?工人们总结得好:不怕苦、不怕死,不为钱、不为名,一心为国家,一切为革命。

1961年王进喜当了大队长,1965年又当了钻井指挥部副总指挥,却仍然以普通工人自居。他家人口比较多,身体也不好,党委决定每月补助些钱,他说什么也不要,实在推脱不掉的,在病危期间交了党费。他的胃不好,上级为了照顾他,送来一些猪肝和苹果,他马上就分给了工人病号。当了大队长之后,管理员要给他换一把新办公椅,他说有个板凳坐就不错了。给他发的新劳保鞋,他说什么也不要,自己打草鞋穿。

工人们说,王铁人这个人,国家就是他的命,你就是把他的骨头砸碎了,也找不出半个“我”字。他当领导之后很少坐办公室,试验打直井的时候亲自扶刹把。钻头卡住了,他亲自去提钻,怕的是万一架子倒了,把工人砸伤。他在现场累了困了,就把老羊皮袄脱下来和工人们挤一挤。工人们说:“我们身上有多少泥,咱铁人队长身上就有多少泥。”

王铁人的性格率直。他工作中也犯过错误,出过娄子,却勇于承认并加以改正。他的队曾经打废过一口井,每次队里来了新工人,他都要带着去看,吸取教训。有一次开大会,台上领导批评他们的射孔错误,王进喜去的晚了,门口有人叫他快趴下。他坦率地说:“披红戴花的时候,你让我抢着往头里走;批评了,就叫我悄悄趴下当狗熊?我不当这个狗熊!”

没用间谍没用卫星,日本人是如何获得大庆油田情报的?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物就是我们书本上所学习的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王进喜”。

王进喜是语文课本上的人物,对于他的故事,可能我们已经有所淡忘,但他的名字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为了祖国建设不惜牺牲生命的“铁人”精神。

王进喜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他曾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今他虽然已经去世多年,但是他坚韧不拔的品格和大公无私的先进思想,一直以来都激励着无数中国人。

1923年10月8日,王进喜出生在甘肃省玉门市赤金堡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里。小时候的王进喜正好就赶上了中国最贫困的年代。1929年,王进喜的老家——玉门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灾荒,家里没有粮食,为了活命,6岁的王进喜就用一根棍子带着双目失明的父亲沿街乞讨。

王进喜和夫人王兰英生育了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共五个子女。这五个子女,其中有四个,都在大庆石油工作,继承了父亲的心愿,将青春奉献给了石油事业。

大女儿名叫王樱,和父亲王进喜一样,大女儿也走上了父亲的石油工人道路,现在在大庆钻井工作。而由于大女儿的爱人是某公司四大队的大队长,常常需要到呼伦贝尔草原出差进行油田的勘探,所以无法照顾好孩子,王樱只能自己独立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但是据闻王樱的身体状况并不理想,她患有心脏病。但她却说,从没觉得有什么困难,而且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有其父必有其子,看来大女儿王樱和父亲王进喜一样,有着坚韧不拔的高贵品质,也是一个“铁人”。如今大女儿王樱已经光荣地退休了,在家中疗养。

大儿子叫王月平,早年当过兵,退伍以后也回到了大庆从事石油相关的工作。拼搏几十年,如今已是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地下资源公司的党委书记和副总经理,人老心不老,依旧勤勤恳恳,奋斗在一线。

二儿子王月甫和他的兄弟姐妹一样也是大庆油田的工人,不过因为被领导看重,被调入长春邮电学院进行深造。不管是在什么岗位上,“铁人精神”始终在激励着他努力前进。重回大庆油田公司后,王月甫进入了父亲曾待过的钻井队,这既是一种继承,更是一种鼓励,对他而言,只有继续发扬“铁人精神”才是自己最应该做的事。

二女儿王月珍却和自己的兄长姐妹走了不一样的道路,在当了几年兵之后,王月珍找了一份在学校的担任药剂师的工作,一生平平淡淡幸福美满。

最让人感到惋惜的是,王进喜还有一个小女儿。原来在一家液化气站里工作,由于天生体弱多病,所以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还没有等到结婚成家,就早早地离开了人世。

王进喜的几个孩子都是普普通通的工人,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父亲的名号而获得什么红利,却一直秉持着父亲的铁人精神,为新中国的发展拼搏奋斗。

王进喜曾说:“我从小放过牛,知道牛的脾气,牛出力最大,享受最少,我要老老实实地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因而当大庆油田被发现的初期,我们国家对其是有一定保密的,国内知道大庆油田地点的人并不多,国外更是可以说是两眼一抹黑。

因为日本曾在东北地区驻扎过数十年,且这个阶段里面,日本的石油挖掘团队,从未放弃在东北找石油,去满足自己工业化带来的,石油日益短缺困境。

但遗憾的是,日本人直到自己退出了东北,都没有找到大规模的油田。所以当中国对外宣布,自己发现了一个储备极大的油田之时,很多国外媒体专家,都认为这是中国在故弄玄玉?假的。

不过随着中国媒体,将大庆油田开工的照片,一张又一张的公开发行出来,那些质疑声音渐渐的消失了,但紧接而来的是,国外对中国这个油田在那里的好奇。

大庆油田早期,因为担心敌特分子破坏,一直没有将自己的具体位置大规模的公开散播。

然而让我们事后瑟瑟发抖的是,我们的邻国日本,竟然在我们的保密期间,把大庆油田的位置给挖了出来,并且靠着挖出来的情报,?大赚?了中国一笔钱。

至于具体是如何挖出来的,我们要从前面说的媒体照片说起,1966年7月《中国画报》刊登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的照片,引起了日本三菱重工财团信息专家的注意,专家们通过头戴大狗皮帽,身穿厚棉袄的场景,判断大庆油田是在中国的苦寒之地。

而苦寒到要穿棉袄、戴大狗皮帽,按照日本在东北居住多年的人,提供的经验,应该是在零下30度的北满,大致在哈尔滨与齐齐哈尔之间。

10月,《人民中国》杂志又发布了介绍王进喜事迹的文章,这篇文章中一句?抢时间,争速度,不等马拉车拖,硬是用肩膀将几百吨采油设备扛到了工地?,将大庆油田定位到了铁路旁边,毕竟人的力气是有限的,要搬动大家伙跑多远不现实。

而更要命的是,这篇报道露出了一个地名?马家窑?,马家窑这个地方,虽然在公开的大地图上很难找到了,毕竟是个小小村落地名,一般只有当地的县城会制作地图到这个程度。

但是日本人是占领过东北的,信息专家们,找到了当时伪满政府做的各级地图普查,硬是在地图上找到了马家窑这个地方,该地就在黑龙江海伦县东南处。

让信息专家兴奋的是,这个小村庄距离最近的铁路不过十多公里,这个符合前面的人力搬运设备的描写。

就这样靠着翻翻我们中国的媒体报道,日本三菱重工财团掌握了位置还是秘密的大庆油田具体位置。并依靠对这个位置的判断,以及此后更多大庆油田的报道出来。

在大庆油田的具体信息公开之前,三菱重工就为大庆油田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设备采购方案。中国正式对外采购设备之时,基本是量身定做的日本方案,获得中国青睐。

三菱重工用敏锐的分析,为他们赢得了中国这个大客户。

本文来自作者[续秋羽]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taplesadv.cn/ds/47449.html

(2)
续秋羽的头像续秋羽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续秋羽的头像
    续秋羽 2025年10月03日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续秋羽”

  • 续秋羽
    续秋羽 2025年10月03日

    本文概览:王进喜:油田铁人 王进喜,甘肃玉门人,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1956年加入中国***。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

  • 续秋羽
    用户100301 2025年10月03日

    文章不错《为什么称王进喜为铁人》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泰博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