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食物的消化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食物的消化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8章第2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第4课时,前3课时学生知道了人的消化系统的构成,以及食物如何在消化系统中被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这节课主要学习消化系统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就能明白,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如何被人体吸收利用。因为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很有兴致,学习积极性很高。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收获:
一、仔细阅读,获得新知:
学生通过阅读书上第14页第一段,归纳、分析,可以自己总结:口腔和食管几乎没有吸收功能,胃能吸收部分水和酒精,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绝大部分营养物质被小肠吸收,这样不仅归纳总结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归纳总结能力。
二、通过小组的观察活动,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学生分组观察鸡小肠的结构,直观感受为什么小肠是食物吸收的主要场所,初步体会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三、观察课件人小肠的结构,深化知识。前面学生已经直观了解了鸡小肠的结构,初步知道了为什么小肠是食物吸收的主要场所。再次观察热人小肠的结构图,学生能深入了解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顺利总结出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的原因:
1、小肠很长,5~6米。
2、小肠内壁上有很多环形皱襞。
3、皱襞表面有小肠绒毛和微绒毛。这些特点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大增加。而且,小肠绒毛内有很多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壁和小肠绒毛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使营养物质很容易被吸收进入血液,再由血液送至全身,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由此,可以深化,生物的所有结构都和他们的功能相适应观念。
四、学生动手制作小肠的结构模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和了解。
当然,教学中也有不足,在组织学生观察鸡小肠结构时,有的学生嫌脏不愿动手,有的害怕不动手,鼓励、动员不到位。学生观察人的小肠时,观察顺序不对,不知从哪儿下手,总结观察结果,不会归纳,这还需要多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最后的制作模型时,学生太兴奋,秩序有点儿乱,我还需要多学习组织学生的能力。
食物的消化教学反思2《食物的消化》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吃的学问》第三课。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和食物在人体内的主要消化过程,并知道如何保护人体的消化器官。探究新课之前,我先引领学生回顾了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物质,然后引入食物消化的讨论话题。学生很容易说出食物消化的过程: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并且能马上理解这些器官都是消化器官。但是,学生对于肝是消化器官却不是消化道这点不理解,因此,我又加入了消化器官、消化道概念的对比,以及肝的功能的扩充。在了解如何保护消化器官时,学生也能结合生活实际举一反三,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要定时定量、细嚼慢咽、不吃不干净过了保质期的食物、饭后不剧烈运动等。
学生在这节课中提了很多与生活有关的问题,课堂反应很积极,他们对于平时看不见的肚子里面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心,跟随食物一起在消化道内旅行时有很多次“原来是这样的”反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学生的好奇得到满足心的同时,这些知识也能深深的映在学生的脑海里,并且能积极主动的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这样才达到了科学课的目的。期望能激发更多学生的兴趣,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探索科学的奥秘。
食物的消化教学反思3“我们人体有哪些消化器官?它们都有些什么作用?”这两个问题,学生有一定的经验,但大多是摸棱两可的。学生对此作出猜测后,只能通过二手资料得以证实。现今查阅网络资料是最为快捷方便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满足了自身需求。通过这次的查阅资料尝试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查阅处理资料的方法,提高了查询资料的能力,为将来自主的课后探究活动打下了基础。
在学生获得对消化器官比较清晰的认识之后,应用Powerpoint课件,学生可以点击拖动鼠标对各器官进行排列,再对照教师课件中的人体模型进行修正,这个活动让学生对消化器官的认识更形象深刻,不仅减轻了教师课前准备工作量,而且也节约了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
人体的消化过程受时空的影响,让学生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是本课的难点。先让学生猜测,再用课件演示,直观而又形象,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浓烈兴趣。一路经历了尝、猜、查、做、说、看等体验不断刺激学生的感官,“玩中学”和“做中学”相结合,留给学生全身心的刺激,体会到科学探究的真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的氛围中。
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消化方面的病历,再说说它们给我们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回忆这些不愉快甚至痛苦的经历,加深对消化问题的感受,从而意识到保护消化器官的必要性,也使得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食物的消化教学反思4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对消化的原有理解之上,通过比对消化器官图,猜想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过程和进行模拟实验,初步认识主要消化器官的功能并建立起食物消化需要多种器官共同参与完成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建立他们的健康意识,合理饮食。
《食物的消化》作为生命科学领域——人体学中一个重要话题,学生多多少少知道一点,但他们的认识是不全面、不完整甚至是模糊错误的;同时,在人体消化系统里,只有食物旅行中的出发点和终结点是能用肉眼观察到的,其他消化器官不能被直接观察到,属于人体暗箱问题,这一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认识上的难点;另外,作为一个系统,各消化器官各具什么功能,是如何协同发挥系统作用的,又是学生既感兴趣同时知之甚少的内容。以上这三点,作为执教者的我,是通过事先多途径多种方式的调查获得的相关信息。所以,对于本课的执教,调查学生的前概念,抓住学生认识上的误区、盲区、模糊区,找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是很重要的。只有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兴趣点的课堂设计才是有效课堂的基础,这是我最真的感受之一。
在激趣情境导入后,我直切研究主题,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我在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动手绘制消化系统图。学生根据自己的前认知画出的食物旅行图是五花八门的。但从口腔出发到食道到胃的路径图大致相同,关键产生分歧之处在于胃以下部分,可大致分为三类:
大小肠的顺序不同;大小肠的走势(直或弯)不同;大小肠的`根数不同。我深深认识到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所以有意识地牢牢抓住它,不断地询问:你为什么这样想?没想到,学生的回答(尽管有些是错误的)是那么地具有思维的深刻性,如:大肠在前,因为胃里的食物更容易流下去;小肠在先,因为胃里的食物流向小肠,可以更慢些并且紧贴小肠壁,让营养万分更充分吸收;大小肠有多根,可以分流,更快更好地吸收营养,大小肠只有一根,如果有多根,食物刚吃下去不久就要排泄,这跟事实不符等等。不管对与错,我先给予充分的自由时空让他们进行有序的辩论,而且点头示意。然后把正确的旅行图展示给大家,让学生观察对比,找出差异,可以和同学之间将刚才有争议和有共同意见的地方找出来共同研讨,加深理解。我想,通过画一画,说一说,辩一辩,看一看,论一论的活动,在思维碰撞中理清食物在人体中的旅行进程,将模糊概念自然而然地转变为科学的清晰概念,这样对学生来说更有趣,印象更深刻,同时也解决了部分消化器官在其系统中的作用与功能。
最后,我补充了肝胆胰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及主要营养成分是怎样被人体吸收的知识,这应是消化系统里的一个难点,我将它作为补充知识作了相关介绍,拓展了学生知识面,也使本课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食物的消化教学反思5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和食物在人体内的主要消化过程,并知道如何保护人体的消化器官。
探究新课之前,我先引领学生回顾了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物质,然后引入食物消化的讨论话题。学生很容易说出食物消化的过程: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并且能马上理解这些器官都是消化器官。
在了解如何保护消化器官时,学生也能结合生活实际举一反三,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要定时定量、细嚼慢咽、不吃不干净过了保质期的食物、饭后不剧烈运动等。
课后我想,其实生活中很多学生都有龋齿,应该提出保护牙齿的建议。这里涉及了一个问题:牙齿是消化器官么?在网上查证了,牙齿是器官,那么在讨论哪些是消化器官时,就应该提出口腔里还有牙齿和舌头也是消化器官。
食物的消化教学反思6乘着教研周之风,我与其他两位老师就《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了同课异构的教学,课后几位专家对我们如何更好的上好这堂课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议,这不但让我发现了自身的闪光点,也找到了许多不足之处,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想,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可以更好地提升我的专业素养,有利于我的专业成长,在此感谢学校给我这么好的一个锻炼机会。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选自华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七章第一节,这节课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初步的功能,因此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自身展开教学,教学中尽量应体现通俗易懂。在课前,我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正确认识本节内容的知识、地位及其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整合教材,然后对一些活动进行设计,本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从而使本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活动中,我能够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主导”理论来指导教学。当学生参与活动时,教师多看,多听,多感受,在学生讨论、观察后,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对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发挥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的作用。
但是,上完这堂课后,我也发现了本堂课的许多不足之处,对于本节课活动的组织还欠到位,虽然进行活动的同学在积极参与,但是坐在下面的部分学生在看热闹,没有起到面向全体学生的作用;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再细致到位一点,不要像蜻蜓点水般,否则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在设计思考题时,应留给学生充分的余地思考,而不是急于提醒和引导。
可能在教学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我认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位尽快发现,然后尽快得以改正,从而在教学上得到不断的提升。
北师大版 七年级生物 下册的期末考试就要到了,现在的时间对同学们尤其重要。我整理了关于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的期末试卷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期末试卷
(全卷共100分,60分钟完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眼球在成像过程中,对光线的折射起主要作用的部位是
A、晶状体 B、角膜 C、房水 D、玻璃体
2、下列血细胞中能运载氧气的是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红细胞和白细胞
3、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广义的健康应当包括以下哪几项
①没有疾病、不虚弱 ②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
③良好的社会适应能 力 ④良好的道德修养 ⑤完美的生殖质量
A、 ①②④⑤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4、目前?传 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病毒灭活疫苗已研制成功,正对志愿者进行接种试验。试分析,志愿者所接种疫苗和体内发生的免疫反应分别是
A、抗原、非 特异性免疫 B、抗原、特异性免疫
C、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D、抗体、特异性免疫
5、人体吸收的氧的最终去向是
A、用来构成组织 B、用来与血红蛋白结合
C、用来分解有机物 D、用来交换二氧化碳
6、在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和能 量的转换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A、森林 B、土地 C、河流 D、大海
7、下列哪项属于人体的外分泌腺
A、肝脏 B、垂体 C、甲状腺 D、胰岛
8、 儿童 预防接种的目的在于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三种说法都正确
9、能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回到血液的物质是
A、水 B、无机盐 C、葡萄糖 D、尿素
10、幼儿时期患侏儒症,其缺乏的激素是
A、甲状腺激素 B、胰岛素 C、生长激素 D、肾上腺素
11、饭 后一段时间,许多营养物质被吸收,这时会引起胰岛素分泌量的
A、增多 B、减少 C、不变 D、暂停
12、人和植物细胞都进行呼吸作用,其重要意义是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
A、氧气 B、营养物质 C、能量 D、水
13、人体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增多了,这二氧化碳产生于
A、肺泡 B、组织细胞 C、血液 D、组织液
14、人类特有的大脑皮层功能区是
A、 感觉中枢 B、听觉中枢 C、视觉中枢 D、语言中枢
15、动脉血是指( )的血液。
A、在动脉里流动 B、含二氧化碳比氧多,颜色鲜红
C、含氧丰富,颜色鲜红 D、含二氧化碳丰富,颜色暗红
16、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突起 B、神经元 C、脊髓 D、神经末梢
17、 下列哪种疾病不是传染病
A、艾滋病(AIDS) B、肝炎 C、非典型肺炎 D、癌病
18、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肾小体 B、肾小管 C、肾小囊 D、肾单位
19、呼吸时体内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是
A、扩散作用 B、渗透作用 C、主动运输 D、离子交换
20、下列关于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 人类已经征服自然,可以任意妄为
B、地球宽广辽阔,自然资源取不尽,用不完
C、人类活动,对宏大的地球而言,是微不足道的
D、人类活动,已经达到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步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21、保护生物 ,保护 ,造福子孙后代,是全人类的共同义务。
22、当今社会威胁 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是 和 。
23、红细胞中血红蛋 白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 ,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 。
24、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 ,完成该活动的神经结构为 。
25、到目前为止, 是我们发现的唯一适合各种生物生存的场所。也是唯一适合 人类生存的场所。
2 6、传染病具有 性和 性的特点。
27、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三个重要因素是 、 和 。
28、人体将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 。
29、 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缺少该原料会患 。
30、一个人的健康与他的日常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生活有 、合理 、合理用药及拒绝吸烟、酗酒、吸毒等。
31、食物的营养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维生素、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其中能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___ _____、________ _和_____ __ _。
32、人体内形成尿液的场所是 ;人体内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 ;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是 ;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33、吸毒总是从 开始的,毒品具有 性,一旦染上,很难戒除。
34、食物中的淀粉最终被分解为 ,蛋白质最终被分解为 。脂肪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35、现在,人们可以通过化学 方法 制造氧气,森林是否存在无关要紧。( )
36、所有的反射都要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 ( )
37、在人的心脏中左心房和左心室相通,右心房和右心室相通。 ( )
38、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 )
39、现在,植物可以无土栽培,进行工厂化生产,土地保护无关要紧。( )
40、人类 血型有多种类型,输血一般应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 ( )
41、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句话说明嗅觉很容易适应。 ( )
42、动脉里流的都是动脉血,静脉里流的都是静脉血。 ( )
43、肾单位是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三个部分组成。 ( )
44、食物中缺乏维生素C会使人得坏血病。 ( )
四、连线题(每线1分,共9分)
45、把下列相关的内容用线连接起来
五、识图作答题(共11分)
46、右图为肺的内部结构及血液循
环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本小题8 分)
(1)图中③的结构叫做 ,该处
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 。
(2)在图中括号内分别填上血液循环途
径的名称。
(3)图中②是指 ,请在图中用
箭头标出F中血液流动的方向。
(4)由于组织气体交换,使B?A 处的血液由 血变成 血。
47、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过程如下: 向1号、2号试管中各加入2毫升浆糊;再向1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清水,2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唾液。将2支试管充分振荡后,放入盛有37℃温水的烧杯中10分钟取出,待冷却后各加入2滴碘液 (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观察实验现 象。回答有关问题:(本小题3分)
请你判断: 号试管里的浆糊将变成蓝色。 号试管里的
浆糊没有颜色变化,原因是该试管里的浆糊中的淀粉已经变成了 。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期末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 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D B C A A C C C A C B D C B D D A D
二、填空题
21、多样性 生态平衡
22、心血管疾病 癌症
23、结合 分离
24、反射 反射弧
25、地球
26、传染 流行
27、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
28、排泄
29、碘、地方性甲状腺肿(或大脖子病)
30、规律、膳食
31、糖类、脂肪、蛋白质
32、肾脏、小肠、心脏、肺
33、第一口 成瘾
34、葡萄糖 氨基酸
三、判断题
35-44 ?
四、连线题
五、识图作答题
46、(1)肺泡 肺泡壁极薄,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
(2)肺 体
(3)左心房 ?
(4)动脉 静脉
47、1 2 麦芽糖
本文来自作者[秋荷]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taplesadv.cn/ds/4784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秋荷”
本文概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食物的消化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
文章不错《食物的消化教学反思》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