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倏忽、片刻、瞬间、须臾、霎那、刹那、霎那、斯须、光阴、顿然、弹指、说时迟那时快、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白驹过隙、朔、朔日、望日 、旦、旦夕、旦暮(天亮)。
岁:一年。
是年:这一年。
期(ji)年:周年。
经年:一年。
迩年:近年。
不终岁 :不到一年。
不数岁:不到几年。
初阳岁:农历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明年:第二年。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积年:好几年。
暮年:晚年。
岁暮:一年将尽的时候。
期月:一整月。
居数月: 过了几个月。
间月:隔月。
旬日:十天左右。
旬余:十多天。
兼旬: 二十天。
日:一夜。
翌日 明天。
翼日 翼通翌。
异日 将来的日子。
累日 连日。
旦旦 天天。
朔:农历每月初一。
望日:农历十五日那天。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夙:早晨。
曙:破晓,天亮。
质明:天刚亮的时候。
侵晨:快天亮的时候。
东曦既驾:日神已经乘车出来,指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清晨。
晌午:中午。
亭午:中午。
薄暮:傍晚。
日将暮:天快黑了。
暝:夜晚。
昏:天刚黑的时候。
莫夜:晚上,莫通暮。
即夕:当天晚上。
宵:晚上。
夜阑:夜深。
中夜:半夜。
夜中:半夜。
夜分:半夜。
晨夜:日夜。
旦暮:时间很短暂。
昔:从前。
畴昔:从前。
畴日:昔日。
曩:从前。
曩者:从前,先前。
向:先前。
向时:先前。
今者:现在。
方今:现在。
当世:当代。
登即:立即。
旋:立刻,马上。
遽:立刻,马上。
当是时:在这个时候。
当其时:在那时。
至其时:到那时。
方是时:在这时。
尔来:从那时以来。
尔时:那个时候。
适:刚才。
始:开始。
始而:开始。
初:起初,刚开始。
行将:即将,将要。
久:很长一段时间。
久之:很久。
良久:很久。
俄:不久。
俄而:不久。
俄顷:不久。
既而:不久。
已而:不久。
寻:不久。
顷之:一会儿。
顷刻:一会儿。
有顷:一会儿。
居有顷:过了一会儿、过了不久、过了一会儿。
少间:一会儿。
食顷:吃一顿饭的工夫。
须臾:一会儿,片刻。
斯须:一会儿。
有间:一会儿。
居有间:过了一段时间。
无何:一会儿,不久。
居无何:过了一会儿。
逾时:过了一会儿。
瞬息:一下子。
晷刻: 片刻。
未几:没多久。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在电视剧和文学作品中,经常看到这样一幕:
一边黄尘滚滚,马蹄声声急促,一匹骏马从天边飞驰而至快如闪电。
但见人影一晃,一名骑士已经跳将下马。
这时候,路边的驿站早有一名驿卒牵出来另一匹骏马,交予那名骑士。
随即便见烟尘滚滚,马蹄声再次响起,转眼间骑者已然离去,消失在视线里!
可见速度之快,已达极致。
这一幕,描述的就是古代的“八百里加急”。
常言道,时间就是生命,战机转眼即逝。现代如此,古代又何尝不是?
众所周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是一国之君,对全国实行一元化领导。
国家发生了什么事情,皇帝必须及时知道。
比如哪里发生了自然灾害,皇帝要及时安排救灾,向灾区运送物资,赈济灾民,维护灾区稳定。
比如哪里发生了叛乱,边境发生了战争,皇帝得知后要及时进行战争动员,作出战略部署,制定作战计划,向相关地区调兵遣将,运送战略物资。
这样的消息,皇上得到越早越好。
不然的话,当皇帝得到消息的时候,如果是灾害,就会造成灾民四处逃亡,影响全国稳定;如果是军情,那就会让局面变得无法收拾,乱成一锅粥,铸成大错。
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病逝。
朱瞻圻得到皇帝死讯,想方设法通知父亲在山东的朱高煦,以便让他采取行动,加害太子朱瞻基以夺取政权。
这时候,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明仁宗想还都南京,所以朱瞻基到南京去帮助完成迁都的准备工作。
朱高煦得到消息后,派出亲信前去伏击朱瞻基,可是朱瞻基早已经到了北京。
这是因为皇帝驾崩后,宫中的人可以动用国家驿马资源,采取八百里加急的方法将皇帝驾崩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告知在南京的太子。
而朱高煦没有权力动用这些资源,无法及时得到消息,结果不但贻误战机,错过了谋杀太子的机会,最终还暴露了自己的阴谋,遭遇灭顶之灾。
众所周知,古代没有网络、电话和电报;也没有飞机、 汽车 、火车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也非常落后。信息传递速度非常慢。
因此有一首歌里唱道:那时候车马慢,一生只能爱一人。
皇帝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很多驿站,每20里就有一个,驿站内有工作人员(驿卒),有接待室,有马厩,备有良马。
如果是一般性质的公文,传递文书的骑手来到驿站后进行短暂休息,马和人都经过能量补充后继续上路。
如果是性质较为重要的文书,骑手稍事休息拉过驿站准备的战马就飞奔上路。
假如是十万火急的文书,骑手来到驿站之后,就和战马一起留下了。
由驿站的骑手接过文书,骑着驿站的骏马继续上路。
这里的“里”,指的是速度,即每天骑手能跑多远的距离。
其中八百里属于最高级别,情况万分紧急,刻不容缓、
身负此类军情的骑手,掌握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退一步讲是掌握着皇帝的命运。肩负重大使命。
这类文书的传递,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以最快速度赶到,延误的话,是要被问责的。
以唐朝为例,由于唐朝疆域广阔,全国有驿站一千三百九十八个,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和骑手一万六千人。
驿站在当时叫作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专门用来传送军情。
为了及时传递文书,唐朝专门制定了法律,对传递文书中出现的渎职行为进行问责,制定了问责的范围和标准。
如果耽误的是普通文书,降薪罚俸禄;如果是二级文书,开除职务永不录用;如果耽误的是高等级的文书,耽误一刻,则罪加三等,流放、为奴。
若因书信延误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则判处绞刑。
《唐国史补》曾记载一个负责签发公文的员外郎的官,当时他负责传达一从河北发配到岭南的囚犯的文书,本应向河北、岭南两处发文,因夜间疏忽,只发了岭南一地,河北这个地方的文件给忘记了没有发。事发之后,这个员外郎遭到了免官的处分。
官员处分如此严厉,对骑手(传令兵)的处罚严厉程度可想而知。
所以骑手(传令兵)都会尽职尽责、小心翼翼。
由于八百里加急的文书非常重要,在传递的过程当中各级部门高度重视,各个驿站全力以赴,不能有任何的怠慢。
在传递过程中,驿站肯定是用最好的战马,身体素质最好的骑手。
八百里加急文书的传递速度,即使达不到800里,也差不到哪儿去。
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曾经这样形容文书传递的速度: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在诗人的笔下,驿骑就像流星一样飞快。
关于古代驿站传递速度,我们可以用具体的例子来证明。
当时的唐朝政府,对驿站传输文书的速度,提出过如下要求:普通文书一天要传9个驿站,总里程180里;一级紧急即文件上标注“八百里加急”的文书,则要求一天内经过30个驿站,总里程600里。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
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2500里路。
但是,在叛乱的第六天,唐玄宗就得知了这一消息。
以此推断,当时军情文书的传递速度平均每天在400里左右。
如果考虑到天气如大风、大雪等天气因素,这个速度真的不慢了。
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出生在四川(籍贯山西),因此她从小就对川东的荔枝情有独钟。
到了长安之后,她依旧对荔枝念念不忘。
唐玄宗李隆基对她百般宠爱,就想满足她的愿望,让杨贵妃在长安也能吃到新鲜的荔枝。
不仅如此,李隆基还让她吃上了岭南的荔枝。
因为那里的荔枝口感更好,苏东坡曾经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诗句赞美岭南荔枝。
要知道从长安到南岭的直线距离在1000公里左右,走路的话距离约为1700公里。
同时荔枝保质期很短,在自然状态下“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身在长安的贵妃倘若一定要吃岭南荔枝的话,即使用将荔枝放在有冰块的低温环境下保存,想吃到新鲜荔枝,运输过程也不能超过5天。
因此我们不难设想,荔枝的运输速度每天在600到700里左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一骑红尘妃子笑"。
安德海是慈禧身边非常得宠的太监,经常在慈禧面前搬弄是非,挑拨慈禧和慈安太后、恭亲王的关系,也没少打同治皇帝的小报告。
后来安德海前往江南地区筹办丝绸,一路上十分招摇,比军机大臣还风光。
太监私自出宫是重罪,同治皇帝跟恭亲王和慈安联手想除掉他。
当时,慈禧太后正好生病,同治皇帝就给山东巡抚丁宝桢下旨让他杀掉安德海。
为了防止夜长梦多、走漏消息,引起慈禧出面干涉,就动用了罕见的八百里加急。
八月二日安德海被抓,丁宝桢请示同治皇帝;八月七日丁宝桢收到皇帝圣旨,将安德海就地正法,其中只有五天间隔。
济南距离北京相隔500公里,文书四天跑了两个来回,每天平均走了500里。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古代所说的八百里加急,实际上达不到800里,但至少可以达到500里左右。
对于现代 社会 而言,这个信息的传递速度不值一提。但是对于古代 社会 ,那真的是飞速了。
本文来自作者[听岚]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taplesadv.cn/ds/4919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听岚”
本文概览:倏、倏忽、片刻、瞬间、须臾、霎那、刹那、霎那、斯须、光阴、顿然、弹指、说时迟那时快、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白驹过隙、朔、朔日、望日 、旦、旦夕、旦暮(天亮)。岁:一年。是年:这一年...
文章不错《古代 时间的词语》内容很有帮助